8月23日,就是一年一度的处暑节气,天气开始转向秋凉。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习俗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处暑的习俗
1、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意味着渔业收获。“休渔期”结束,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可以捕获到种类繁多的海鲜。此时,一带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开渔节时候,原本帆樯林立、千舸锚泊的静态海面,瞬间成为机器轰鸣、汽笛长鸣、百舸齐发的活跃场景。
2、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
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3、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站长统计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4、避暑结束,打道回府
福州人有句俗语,叫作“处暑一过脸觑厝”。“厝”指有钱人在城里的大房子,“脸觑厝”就是脸要朝着自己在城里的家看,意思是“处暑”到了,外出“避暑”的人要打道回府了。
过了处暑这个节气,人们的饮食起居就要有所变化。
老福州人的生活习俗是,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处暑时节,也是龙眼大量上市的时候,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滋补养气的作用。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处暑吃什么?习俗饮食有这些
1、吃盖浇饭
在历史上,处暑是个社日。社日,要有祭品,这就形成了一个民族食俗:盖浇饭。米饭放上代表五行的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的菜,于是在米饭上盖上胡萝卜、鸡蛋、柿子椒、木耳、藕,上面盖上勾芡的鸡肉做的菜。
2、吃鸭子,壮身子
处暑,秋意至,天气逐渐转凉,此时饮食应遵照“润肺健脾”的原则,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
鸭肉味甘,性微凉,正是季节转换时的绝佳食品。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是五花八门。
南京有一个老习俗,叫做“处暑送鸭,无病各家”。要是有老人在家的话,多半会炖上个“萝卜老鸭煲”或者来个“红烧鸭块”,并首先端上一碗送给邻居。然后,才是自己全家人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通。
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
精彩推荐:处暑吃什么养生 九种食物保健康
- 上一篇:处暑吃鸭子 不让疾病找上门
- 下一篇:处暑要多喝水 多吃寒凉食物解秋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