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健康网 > 中医 > 中医养生 > 老人养生 > 正文
为什么人老会变矮 老人当心“骨脆脆”

2017-02-15 15:51来源:99健康网

导语
当人进入老年之后,随着年纪的越老,身高也一直的缩水。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人老就会变矮?老人要注意些什么吗?

为什么人老会变矮 老人身高变矮的原因是什么 老人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人老了虽然没有驼背,但身高反而降低让人变矮小了。为什么人老了会变矮小呢?

  “老缩”现象很普遍

  即日常生活中的“老缩”现象,意思就是人老了,身高总要比年轻时矮一些。有些老人还会出现驼背情况。身高的降低可由两种原因所致:其一,椎体病理性骨折。当脊柱发生骨质疏松时,不经意中会发生椎体微小的骨折——压缩性骨折,导致椎体楔形变、双凹状或压扁,导致“驼背”使得身高变矮。其二,椎间盘老化退变。连接椎体的椎间盘可因老化而退变脱水,椎骨间的空隙变窄,使身高变矮。由于椎间盘变薄,抗压能力减弱,椎体在受到轻微压力时,也容易发生骨折,可导致身高进一步变矮。

  老人要小心“骨脆脆”致残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据统计,我国60-69岁老年女性的发生率高达50%-70%,老年男性发生率为30%。骨质疏松症使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由于骨质丢失最先发生在松质骨区域,所以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松质骨丰富的区域,即椎体、髋部(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部)、手臂等。

  骨质疏松性骨折给患者及家属均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鉴于此预防其发生更为重要。在人的一生中30-40岁时骨量积累达到高峰,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骨量会逐渐下降。为了避免发生骨折,首先要考虑针对骨质疏松症,我们应该以人为的方式进行干预,使成骨活动和破骨活动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调节骨的新陈代谢,降低骨吸收,增加骨形成,改善骨的质量。

  预防“骨脆脆”,老人更要动起来

  对于老年人而言,此时再“造骨”确实为时太晚,但是有些生活智慧,比如补钙、适度运动、预防跌倒等,可以避免骨流失加剧,更可以有效预防因“骨脆脆”而导致的意外。

  老人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1.积极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运动使骨组织血液增加,促使成骨细胞活动增强。此外,运动及负重应力可以让钙离子易于结合沉着,利于改善骨质量,关节运动可以刺激软骨基质液的挤出和吸入,促进关节软骨的新陈代谢,防止关节粘连、强直,还可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

  2.在日常生活中,对老年人要加强防摔、防碰、防跌倒措施,及时治疗影响老年人视力的疾病,如白内障。老年人的神经、肌肉平衡协调功能下降及视力不佳是易跌倒而发生骨折的重要因素。

  3.摄入足够的钙质及维生素D,并减少盐的摄入。

  钙剂:成骨活动所需原料中钙是首选物质,最新研究认为老年人每天的补钙量应不小于700mg。

  维生素D:补钙的同时必须注意补充维生素D,因为活性维生素D不仅有增加骨量的作用,而且有助于改善神经、肌肉功能,从而降低骨折发生率,建议老年人每天补充5~10mg。

  雌激素:对于绝经后快速骨质流失的老年妇女,可适当外服雌激素或植物雌激素,控制骨质流失。

  4.戒烟、限酒。研究表明嗜烟酒史越长,骨密度均值下降越大,两者呈负相关,因此老年人应戒烟限酒,适量饮茶及咖啡,减少碳酸饮料的摄入,保持适中体重。

  5.正确使用镇静剂。这一类药物会干扰骨代谢,导致正常成骨活动受抑制。

为什么人老会变矮 老人身高变矮的原因是什么 老人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6.已有骨质密度明显下降的老年人,及时应用药物干预。

  7.定期复查骨密度。发现骨密度下降,就应采取措施预防骨折。

  预防骨质疏松吃什么好

  1、维生素K

  建造骨骼的蛋白质,如骨钙素、蛋白质都需要维生素K才能发挥作用。维生素K水平低的人,跑步时髋骨骨折的概率增加30%。女性和男性每日应分别补充90微克和120微克。

  有益食物:西兰花、菠菜、甘蓝、西芹等绿叶蔬菜。

  2、镁

  骨质疏松的女性严重缺镁。虽然镁在骨骼的所有矿物中含量不过1%,但是缺镁会让骨头变脆,更易断裂。常人每天摄入400毫克即可。如果额外补充也有好处,因为能预防因补钙而引起的便秘

  有益食物:全谷物食品、糙米、杏仁、花生和菠菜。

  3、蛋白质

  骨骼虽然看起来不够“活泼”,其实它们非常“忙碌”,一直处在不断的分解和合成过程中。骨骼合成需要的一种关键营养素就是蛋白质。事实上,骨骼22%的成分都是蛋白质。每公斤体重大约需要补充1克蛋白质,但也不能补太多。否则容易使血液呈酸性,从而消耗骨骼里的钙质,骨骼反而更受罪。

  有益食物:低脂奶制品、无皮家禽肉、鱼肉,各种豆类、豆腐等。

  4、维生素B12

  2008年的研究表明,维生素B12摄入不足的人,骨质更容易流失。维生素B12能控制血液中的高半胱氨酸水平,该代谢物质和心脏病、髋骨骨折均有一定联系。健康人每天摄入2.4微克的维生素B12即可。

  有益食物:贝类、瘦牛肉和低脂奶制品。50岁以上的人最好选择补充剂。因为维生素B12不易被老人吸收。

  5、钾

  水果和蔬菜含有大量钾,能中和酸。研究也发现,常吃含钾多的食品,骨骼更硬朗。每天从食物中摄取4700毫克即可。不过钾的补充剂可能对心脏不利,服用前请咨询医生。

  有益食物:香蕉、橙子、烤土豆、李子、葡萄干和西红柿。

(责任编辑:苏娇蓉)

标签阅读:
驼背
变矮
骨质疏松
  • 怀孕三个月后能同房吗

    怀孕期间比较特殊,如果身体上出现了其他的异常表现,最好到正规的医院就诊,避免自行的胡乱使用药物,防止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同时也要好好的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 一深一浅是怀孕吗

    如果随着怀孕时间的延长,第二条杠如果越来越深的话那可能是怀孕了,或者是没有明显的加深有可能是没有怀孕,也可能是生化妊娠,最好是到医院去查血中的绒毛膜促性激素,如果是升高了,那确定就是怀孕了,这是最准确的。注意休息,观察着看。

  • 白内障怎么引起的

    后天性的白内障原因多种多样,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即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与多因素相关,如老年人代谢缓慢发生退行性病变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日光长期照射;另外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都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相关;除此之外,外伤、药物等也可导致白内障。

  • 宝宝拉绿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建议平时给宝宝多喝一些温开水,并且要帮其做好腹部的保暖措施,也可以经常用热水袋帮助宝宝热敷肚子,能加快肠胃功能恢复速度,促使大便尽快恢复正常。每个宝宝的食欲都是不同的,因此平时要注意给宝宝按需喂奶,尽量保证宝宝吃饱喝足,以避免宝宝因为肚子饿而导致大便异常。

  • 感冒鼻子堵塞不通气怎么办

    也可以新医嘱口服通鼻利窍的药物来治疗。鼻子不通气感觉有一些堵塞感,同样可以进行适量的按摩能够起到效果,在治疗感冒期间还要注意自身的穿着,尽量处于保暖状态。

  • 我的胸部下垂加外扩,还严重缩水,身材都变了,很焦虑,怎么办呢?

    首先可以从减肥开始,少吃多餐,管住嘴迈开腿,每天坚持运动,锻炼到身体各个肢体,想要胸部饱满,可在进行胸部锻炼之后使用stwics恒负压美胸进行增胸,多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米饭,淀粉这些,还有?木瓜、猪脚等有利于脂肪生长的,保持自己的营养均衡。

  • 26岁营养不良胸部很平自卑怎么办?

    青春期的营养不良导致的发育不良会影响到胸部的变化,成年之后如果存在胸部扁平的情况除了在膳食营养上做补充外,可以适当尝试外界物理按摩手段,使用恒负压Stwics美胸仪进行保养,平时可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体状况。

  • 胸部干瘪没有弹性有点蔫皮现象,要怎么改善调整呢?

    如果在饮食上也无法得到缓解,那么可以尝试一些物理按摩手段来试着缓解,通过stwics等恒负压丰胸仪方式改善,刺激乳房细胞促进血液循环,让胸部呈现饱满,达到丰胸的效果。 如以上均无效果建议还是就医治疗。

Q我都42岁了,感觉自己胸型不好看,如何让胸部饱满挺拔?

林煌主任医师

A

对于出现以上问题的女性,建议在饮食上多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米饭,淀粉这些,还有木瓜、猪脚等有利于脂肪生长的。比如:木瓜、鱼、肉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牛奶,都有助于丰胸。黄豆、花生、杏仁、桃仁、芝麻等食物都能起到健胸的作用,但是要注意多吃。橘子、葡萄、柚子以及番茄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能防止胸部变形,可多吃点。芹菜、核桃、红 腰豆等含有维生素E的食物。在生活里可以使用如Stwics丝蜜思的丰胸仪仪器防止下垂,做到饮食和按摩双结合改善以上症状。...[详细]

Q17岁可以用丰胸仪吗?这类产品安全吗?

林煌主任医师

A

引起发育不良的原因有很多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先天性无卵巢、慢性营养不良、遗传等都会引起胸部的发育不良。日常在饮食上应多吃含有雌激素高的食物,注意营养的均衡,确保身体处在一个健康发育的状态。此外通过物理手段如按摩胸部促进血液循环,以增进胸部发育,也是可以的。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按摩产品如丝蜜思恒负压丰胸仪,配合做一些有助丰胸的运动到达丰胸目的。 最后要提及青春期女孩身体处于发育时期,不宜为追求瘦的身材而过度减肥,这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发育都是非常不利的。...[详细]

Q丰胸仪能让胸变丰挺吗?长期用留下的印子会不会消不掉?

林煌主任医师

A

这是由于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受力于皮肤表层产生的正常压痕,一般几个小时内就会消除,当设备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明显压痕但仅停留在皮肤表层,也会逐渐淡去,无需过度担心。...[详细]

Q指甲紫色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静副主任医师

A

甲下淤血不可除外。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可予口服复方芦丁片改善血管通透性。...[详细]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