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始载于《粤北中草药》
【拼音名】Gǎnɡ Biān Jú
【英文名】Fiddleleaf Aster
【别名】大风草、鱼鳅串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琴叶紫菀的带根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ter panduratus Nees ex Walper [A.fordii Hemsl.; A. candelabrum Vat.; A.argyi Levl. ]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拔取带根全草,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琴叶紫菀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茎粗壮。茎单生或丛生,被开展的长粗毛,常有腺,上部分枝,有较密生的叶。下部叶匙状长圆形,长达12cm,宽达2.5cm,下部渐狭成长柄;中部叶长圆状匙形,长4-9cm,宽1.5-2.5cm,下部稍狭,基部扩大成心形或有圆耳,半抱茎,全缘或有蔬齿;上部叶渐小,卵小,卵状长圆形,基部心形抱茎,常全缘;全部叶两面披长贴毛和密短毛,有腺,下边沿脉及边缘有长毛;中脉在下面突起。头状花序在枝端单生或疏散伞房地产状排列;花序梗长0.5-5cm,有线状披针形或卵形苞叶;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层,长圆披针形,外层被密短毛及腹,内层边缘膜质而无毛;舌状花约30个,舌片浅紫色,管状花被密短毛;花柱附片长0.4mm;冠毛白色或稍红色,有稍不等长的微糙毛。瘦果卵状长圆形,基部狭,两而有肋,被柔毛。花期2-9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灌丛、草地、溪岸、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叶苦;辛;性温
【功能主治】温肺止咳;散寒止痛。主肺寒咳喘;胃脘冷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粤北中草药》:行气止痛,止咳平喘。
【摘录】《中华本草》
- 上一篇:刺瓜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大羽铁角蕨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