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泥鳅液、鱼鳅液。
性味:味辛,性寒。
归经:归肝、膀胱经。
入药部位:为鳅科动物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Cantor)、花鳅Cobitis taenis Linnaeus和大鳞泥鳅Misgurnus mizolepis(Gunther)身上刮取的粘液。
外用:适量,涂搽;或滴耳。
内服:冲,适量。
炮制:常年均可捕捞,捕后,用清水养殖,用时刮下其身上的粘液,鲜用。
功效: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主治:用于小便不通,热淋,痈疽,丹毒,疔肿,腮腺炎,中耳炎,烧伤,漆疮。
1、治小便不通,热淋:泥鳅身上撒以白糖,使粘液与白糖混和,去泥鳅用其涎,兑冷开水一盅服。(《四川中药志》1962年)
2、治痈:泥鳅10余条,清水洗净,用砂糖半碗许搅拌,腻滑涎即出。鳅死,去鳅,用此糖糊涂布。每日3-4次。(《动植物民间药》)
3、治丹毒、面疔、瘰疽(指头疔)、腮腺炎:活泥鳅10-20条,先养于清水中漂去泥污,再置盆中,投入白糖适量,搅拌约10min,取滑液糖浆,涂于患部,干即更换。(《山东药用动物》)
4、治中耳炎:用碗盛取泥鳅滴下之滑液,滴耳内,干则再滴。(《动植物民间药》)
5、治漆疮:用泥鳅体上的粘液涂患处。(《常见药用动物》)
1、《卫生易简方》:“治紫癜,白癜风。”
2、《四川中药志》1962年版:“利小便。治小便不通,热淋。”
3、《山东药用动物》:“抗菌。(治)腮腺炎及各种急性炎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