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面对处暑和立秋时,常常傻傻分不清楚。这两个节气在时间上较为接近,名字也有些相似,但实际上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气候阶段和自然现象。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季节的变化,还能避免在生活中因混淆而产生的小尴尬。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究处暑和立秋的差异。
时间含义不同
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它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从字面意思来看,“立”有开始之意,意味着秋天从此刻起正式拉开帷幕。然而,此时虽然从节气上进入了秋季,但实际的天气并不会立刻变得凉爽,民间有“秋老虎”的说法,就是指立秋后天气依然炎热。
处暑:处暑是第十四个节气,在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有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了。此时,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天气开始朝着凉爽的方向转变,真正意义上的秋天渐渐来临。
气候特点不同
立秋:立秋时节,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炎热的状态,气温较高,空气湿度也相对较大。此时,早晚的温差开始逐渐显现,但并不明显。在南方地区,往往还会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人们依然能感受到夏日的酷热。
处暑:处暑之后,气温下降较为明显,尤其是北方地区,早晚的凉意更加突出。此时,冷空气开始逐渐活跃,降水也相对减少,天气变得更加干燥。南方地区虽然也还会有一段时间的高温,但整体趋势是逐渐降温,不再像立秋时那样酷热难耐。
物候现象不同
立秋: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凉爽的秋风开始吹拂;早晨大地上会有雾气产生;寒蝉也开始鸣叫,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到来。不过,此时的物候变化还不是特别显著,自然界的景象依然带有较多夏季的痕迹。
处暑:处暑的三候为:“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时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的万物开始凋零,呈现出一种肃杀的景象;农作物也逐渐成熟,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处暑的物候变化更加明显地体现了秋天的特征。
传统习俗不同
立秋:立秋有贴秋膘、啃秋等习俗。贴秋膘是指在立秋这天,人们会吃炖肉、烤肉等美食,以补充夏天因炎热而流失的营养,为即将到来的秋冬季节储存能量。啃秋则是在立秋时吃西瓜、香瓜等瓜果,寓意着将夏天的暑气啃掉。
处暑:处暑的习俗有出游迎秋、开渔节等。处暑过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出游赏景的好时节,很多人会选择在此时外出游玩,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在沿海地区,处暑时会举行开渔节,渔民们会举行盛大的仪式,然后开船出海捕鱼,迎接丰收的到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