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过后,天气虽然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但昼热夜凉的气候,易使人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夏困秋乏现象在这一时期同时出现。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中医调理十分必要。但调理关键是要分清虚实、对症补益。
国家级名中医汤金土教授说,夏季气候炎热,阳气蒸腾,人体新陈代谢处于旺盛期,入难敷出,人的阳气特别虚,到了夏末秋初,极易出现功能紊乱、脾胃功能减退、食欲不振、倦怠等虚症。如果不能及时、科学地调理身体,人体就会发生状况,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
因此这个时候如果进补调理得当,不仅可以调理虚损,还能起到养生健身的作用。最佳办法就是采取“先清解,后补益”的中医清补调理。
“所谓清补,就是指先把体内产生的毒素、油腻清除,保证全身通畅,再服用一些养阴生津、滋阴补肾的补品。大部分传统的滋补佳品,如人参、鹿茸等都因为性热上火而不宜服用。”汤金土教授说,中医清补调理一般以甘平、甘凉补益气阴、气津之品为主,兼以清热祛湿。并在补气生津之时,注意健脾胃,从而达到体内阴阳虚实的平衡。
知名老中医,原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康健教授强调,人的身体,有如一口井,夏末秋初,外面环境虽然还是很热,但有些人体内是寒的。此时,对于一些身体虚困的人,如果能及时调理受补,就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两位老专家认为下列三类人此时急需中医调理:
女人
女性朋友在夏末秋初的不适症状可能更多,伴随中医所讲的各种虚症,包括:气虚——气短心悸、倦怠乏力、动则气促;血虚——头昏眼花、失眠多梦、面黄色斑、易脱发、月经不调;脾虚——贫血、身体发胖或消瘦、肢冷乏力、肠胃不好、便秘或便溏;肺虚——虚喘咳嗽、反复呼吸系统感染、易感冒;肾虚——腰酸背痛、头脑昏沉、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因此及时科学的中医调理显得尤为迫切。
中老年人
在夏季,中老年人容易出现气虚、阴虚或者气阴两虚的症状。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少气懒言属于气虚症状;头晕目眩,潮热盗汗、耳鸣健忘、烦躁失眠等属于阴虚症状,阴虚的主要表现一是形体消瘦、心烦气躁同时脾气不大好;经常口渴、喜欢喝冷饮;盗汗、手足心发汗冒热;小便黄且舌头红、大便干燥、便秘;脸色常发红发烫;睡眠不好等等。中医一般采用健脾养胃,解暑散热,生津止渴的清补调理。
儿童
炎热夏季易使儿童得“暑热症”。主要表现为夜间多汗、心烦急躁,睡眠不宁,容易兴奋。采取中医调治不仅可以益气养阴生津,还能祛湿,即清理胃肠道,健脾和胃。
当然,夏秋之交,还要将心情平静下来,防焦戒躁,始终保持“遇事不怒”的气度。在生活起居方面,要做到既有规律,又不苛求,饮食清淡、营养充足。为了保证足够的休息,每天的午睡则是不可少的。午睡时间不宜过长,15分钟至1个小时以内为宜,这样既有助于机体疲劳状态的消除,又可避免出现“越睡越困”的现象。
经验丰富的两位老中医,汤金土教授和吴康健教授提醒大家,夏秋之交的中医调理,一定要掌握适应,谨慎视自身状况有所选择,不要盲目跟风进补,最好还是向医生详细咨询,针对自己的体质来制定科学的进补、中医调理方法。
- 上一篇:秋季养生先养肺 冬来不受罪
- 下一篇:老中医推崇的五脏养生抗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