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亦存在着虚实之分,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虚实关系,是辨证的基本要求,因而《素问·调经论》有"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之说。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据。早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 土的帛书中就有"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的记载,实证宜攻邪,即取其有余,虚证宜补正,即益其不足,虚实辨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不足而邪气并不明显。
人体正气包括阳气、阴液、精、血、津液、营、卫等,故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津液亏虚、精髓亏虚、营虚、卫气虚等,都属于虚证的范畴。根据正气虚损的程度不同,临床又有不足、亏虚、虚弱、虚衰、亡脱之类模糊定量描述。
虚证的形成,可以由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如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思虑太过、悲哀卒恐、过度劳倦等,耗伤气血营阴;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致阴液气血耗损等,均可形成虚证。
在此,仅介绍虚证中 两大类常见的表现:阳虚证、虚证
1.阳虚证
【临床表现】经常畏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可有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淡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并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证候。阳虚证多见于病久体弱者,病势一般较缓。
【证候分析】虚证的病机主要表现在伤阴及伤阳两个方面。伤阳者,以阳气虚的表现为主。由于阳失温运与固摄的功能,所以见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表现。阳虚则阴寒盛,故舌胖嫩,脉虚沉迟。
阳虚可见于许多脏器组织的病变,临床常见者有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肾阳虚证、心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等,其表现有各自脏器的证候特点。
阴虚证
【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为证候特征,并具有病程长、病势缓等虚证的特点。
【证候分析】虚证的病机主要表现在伤阴及伤阳两个方面。伤阴者,以阴虚的表现为主。由于阴不制阳,及失去其濡养滋润的作用,故见手足心热,心烦,颧红,潮热盗汗等症。阴虚则阳偏亢,故舌红干少苔,脉细数。
阴虚证可见于多个脏器组织的病变,常见者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心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等。以并见各脏器的病状为诊断依据。
实证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而以阳、热、滞、闭等为主,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的概括。实证以邪气充盛、停积为主,但正气尚未虚衰,有充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斗争一般较为剧烈,而表现为有余、强烈、停聚的特点。
【临床表现】由于致病邪气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同,实证的表现亦极不一致,而常见的主要有:发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胸闷呼吸气粗、痰涎壅盛,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
实证是非常笼统的概念,范围极为广泛,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其病因病机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故病势较为亢奋、急迫。二是内脏机能失调,气化障碍,导致气机阻滞,以及形成痰、饮、水、湿、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产物壅聚停积于体内。
由于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的病理产物不同,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因而各自有着不同的证候表现,所以很难以哪几个症状作为实证的代表。临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实证,病情激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故《难经·四十八难》有"急者为实"、"入者为实"的说法,《类经·疾病类》亦说:"凡外入之病多有余,如六气所感,饮食所伤之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