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健康网 > 中医 > 中医常识 > 正文

血瘀症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2015-06-09 16:58来源:99健康网

导语
身体血液运行不畅,磕磕碰碰的很容易淤血,而淤血又会引发一些新的病症,这些病症统称为血瘀症,下面我们来看看血瘀症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血瘀症 血瘀症的症状 血瘀症的治疗

  瘀血是由于血液运行不畅而阻滞于血脉之中,或溢出血脉之外,凝聚而成的病理产物。产生后的瘀血又可成为一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导致许多新的病证,统称为血瘀证。血瘀证的特点是瘀血形成之后,血液不仅失去正常的濡养作用,而且瘀血又会影响局部或全身的气血运行,导致疼痛,出血,或内脏瘀积,和“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不良后果。

  血瘀证,也称为瘀血证,通常是由于气虚、气滞、寒凝、火热等原因,也有由外伤或急、慢性病引起,导致血瘀,血行不畅,由于瘀血阻遏的部位不同,血瘀证又有阻于经脉、脏腑、四肢等不同病种之分。在治疗方面,除了方药之外,临床常用的还有针灸、推拿、拔罐……等等。

  很多研究显示,血瘀证跟瘀血体质有密切关系,血瘀证可以表现为多种临床疾病,包括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神经、肿瘤等各科,瘀血致病相当广泛,因瘀阻的部位和原因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异:

  淤血症临床表现

  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唇甲青紫;

  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

  瘀阻胃肠—可见呕血,黑粪;

  瘀阻于肝—可见?痛痞块;

  瘀阻胞宫—可见小腹疼痛、痛经、经色紫暗;

  瘀阻肌肤—可见肌肤肿痛青紫。

  血瘀证的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必以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

  (1)望神志:如瘀血攻心,则有心中烦乱,坐?不安,发癫发狂,时哭时笑,惊恐不安,失眠失语等。

  (2)望色泽:血瘀病人的面部,常呈现灰黯,或晦滞不泽之色,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斑点,呈紫褐青等不同之色。

  (3)望舌质:舌质上的血脉最丰盛,舌可显示内脏组织的病变。血虚、血瘀、血热等病,在舌质上都可反映出来。所以全身血液,不论某部分有瘀血,在舌质上会呈现青、紫的斑点,有些舌呈现隐隐青紫之色,而边缘不清;亦有舌上部无异常,而舌下青筋弩张。

  (4)望唇颊:口唇色深褐,质乾粗,唇色布局不均,或口颊内两侧黏膜有隆起的小紫泡等现象,均为血瘀证的体徵。

  (5)望眼目:血瘀证患者的眼白表现混浊,或灰或部分黧黑。

  闻诊

  瘀血令气血不通而致刺痛,刺痛难忍则有哼叫声。

  问诊

  (1)问寒热:瘀塞不通,久而生热,所以血瘀证常有不同的热感。热寒少,或自觉发热而体温正常,亦有五心烦热,但无阴虚的现象。有寒热往来,但无时间规律性;亦有潮热,而多伴有麻木、拘挛等感觉异常。

  (2)问汗:瘀血阻塞三焦,腠理失常,则汗出。由于瘀血的部位不同,所以出汗的部位也不一致。如上半身上一侧有汗,或半侧头部出汗一些异常现象,均为血瘀阻滞,汗液布局不均所致。

  (3)问疼痛:瘀血阻塞不通,不通则痛。疼痛的性质多为刺痛,但亦有钝痛、攻痛。疼痛多为日轻夜重。

  (4)问胸腹:瘀血患者胸腹多有满闷感觉。或胸脘?背等处刺痛,固定不移。或有吞嚥异常,如梅核气、噎嗝等症。

  (5)问口渴:瘀血阻塞津液施布的通路,津液不布,所以有渴而不欲饮或渴而欲漱水而不欲咽。

  (6)问经产:瘀血阻塞经络,在妇女经期出现腰腹部刺痛,或经闭不通,或经漏不止,或产后出血,瘀于胞宫以致腰腹坠痛。

  (7)问外伤:外伤所致血液离经,瘀血不得散行而发局部肿痛。

  (8)问二便:小便黄赤色,大便浅灰色,均为瘀血所致。

  切诊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滞血瘀,血瘀则脉络不畅,所以血瘀证,脉多见沉涩。

  诊断血瘀证,必须四诊合参,望诊尤为重要,望舌质来判断血瘀证,较为准确。疼痛性质,只有患者亲自感受,并通过语言反映出来。在运用四诊方面,必须全面分析,综合运用,才能确切地诊治疾病。

  血瘀易引起的中医病证

  血瘀证并非病名,通常都会跟其他疾病联繫一起,例如血瘀型的痛经,气滞血瘀型腰痛等,瘀血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样化的,瘀血内积,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积瘀不散则可形成肿块;血液因瘀阻而不能循经运行则导致出血;脉络瘀阻致血行缓慢,阻碍全身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温煦濡养,则肌肤黧黑;瘀血内阻沖任则为闭经;瘀血不去,新血难以化生则血虚。血瘀确实引致很多疾病的发生,严重的可致残致命,所以不可忽视。

  治疗常用药物和汤剂

  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

  当归、川芎、赤芍、地黄、丹参、丹皮、桃仁、红花、三棱、莪朮、乳香、没药、大黄、蒲黄、薑黄、三七、牛膝、血竭、水蛭、郁金、益母草、鸡血籐、刘寄奴、五灵脂、延胡索等。

  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汤:

  桃红四物汤、桃核承气汤、温经汤、失笑散、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小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

  瘀血与血瘀

  “瘀”,《说文》解释:“积血也。”

  《内经》中无“血瘀”或“瘀血”一词而有“恶血”、“留血”、“衄血”、“血菀”等病名。

  血瘀是指:

  (1)血液运行迟缓涩滞;

  (2)死血壅塞血脉;

  (3)血脉闭阻不通;

  (4)血液离经停积四种病理状态,属于病机的范畴。

  瘀血是指:

  凝结不行之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瘀血既成之后,又会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并可导致和加重血瘀的病理状态。

  事实上,血瘀与瘀血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繫,二者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血瘀证与血液流变学

  传统中医认为: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血液在脉中运行,一旦经脉受到损伤,以至破裂,造成血液外溢,则形成血瘀证,所谓离经之血为瘀血;另一方面,血液在正常情况下,其生理状态为如水之“流行不止”,若因病理因素影响,血液则会产生“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等情况,从而“内结为血瘀”。近年来,很多学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血瘀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种血瘀证患者多有血液黏度和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其中多数病例表现为血液黏度增高和流变性降低。

  很多血管性疾病例如冠心病或缺血性中风,中医认为是属于“血瘀证”范畴,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共同特点是:血液黏性增高;血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沉值增大;红细胞压积增高。这一切表明血液处于高度的浓黏聚状态,血液流动性下降、凝固性增高、流变性异常,从而导致循环障碍,而形成血瘀证,导致全身或局部血行的生理功能异常,活血化瘀就是利用药物或其他中医治疗方法,达到改善血液黏度和血液流变性、增加血流量、纠正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方法。

  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治疗血瘀证,在疗效出现的同时或先后,患者多有血液流变性的改变,血液黏度、血流量和微循环得到明显的改善,达到“血脉流通”的作用。 

标签阅读:
治疗方法
  • 女人皮肤全身发黄是什么原因

    这种情况需要先完善肝部检查,包括肝炎病毒谱,肝胆脾彩超,肝脏功能和血常规,贫血方面主要查血常规还有贫血三项,如果都没问题的话可以补充多元维生素,加上归脾丸口服。

  • 手气会不会蔓延到全身各处

    虽然有传染性但是用过药之后传染力会明显下降,经过治疗治愈之后就不再有传染性,常用的治疗手气的药物有盐酸特比奈芬乳膏,酮康唑乳膏,或是部分中药比如复方酮康唑软膏等。

  • 地屈孕酮片吃完会腰酸吗

    治疗可以改变不良姿势、避免久坐久站、避免长时间一个姿势过久,局部可以做做热敷理疗,如果痛的严重,可以口服布洛芬或塞来昔布胶囊治疗。

  • 停经多久开始补雌激素

    雌激素常用补佳乐,检查明确的情况下就可以开始服用戊酸雌二醇片了,再后半段加上黄体酮一起服用,效果更好

  • 外阴痒会传染头皮痒吗

    这种情况可以口服抗真菌的药物比如氟康唑片或是伊曲康唑胶囊,外阴这里用红核妇洁洗液清洗,头皮用复方酮康唑发用洗剂洗头。

  • 较重闭合性跌打损伤怎么办

    多休息,不要过度活动,可以药物治疗,局部 热敷,一般可以逐渐恢复,不要着急。

  • 在部队里得了甲沟炎

    这个病可以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进行治疗,比如红霉素软膏或者是莫匹罗星软膏,疼痛明显的话加上口服的抗生素比如头孢克肟片。如果反复发作而且没有好的缓解办法可以把指甲给拔掉。

  • 咯血病人禁用哪种止咳药

    如果出现咳血要及时就医治疗,检查一下原因,如果咳血不要选用镇静或者有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

Q胃痛呕吐怎么快速缓解

邹玲婷主治医师

A

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贪吃凉食凉饮,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少吃油腻过大的食物和油炸食品。可以服用一些铝碳酸镁片,多潘立酮片。热敷一下腹部。...[详细]

Q止点性跟腱炎的治疗

王富主治医师

A

这样的情况可以到当地医院的骨科就诊治疗。建议你可以先考虑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局部热敷或者是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配合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比如说双氯芬酸钠或者是布洛芬胶囊来看看效果。如果不理想的话,再考虑到医院就诊治疗就可以了。...[详细]

Q治疗灰指甲最好的外用药

刘静副主任医师

A

如果灰指甲比较少你可以先外用复方聚维酮碘搽剂治疗,但如果长的太多,或是亮甲治疗效果不好,你可以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或是盐酸特比奈芬片治疗。...[详细]

Q脚后跟长骨刺吃什么钙片好

王富主治医师

A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限制过多的走路以及跑跳,爬山等活动,尽量的穿宽松,舒适,柔软的厚底鞋子,避免鞋底过硬过薄,晚上可以多用热水泡脚,这样的处理一般可以有效的预防症状的发作。...[详细]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