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需要警惕4种疾病发作
慢性支气管炎
冬季是多种慢性支气管炎易发或复发的时期,所以,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尤其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病人,要特别注意对身体的防护,对身体做个全面检查。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要根据气温变化添加衣物,早上别太早晨练,少食或不食辛辣食物,可吃点冰糖雪梨止咳化痰。
心脑血管病
当人体受冷刺激后,由于血管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诱发心绞痛,若措施不力,会发生心肌梗塞死亡,这不是没有先例的,不可不防。除了重视防寒保暖外,室内温度适宜控制在18℃左右,外出不宜过久,并注意防风保暖,避免风寒交袭。平时可遵医服用降脂、溶栓、扩血管和防心肌缺氧的药物,以免突发意外。
脑中风
中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寒冷的冬季更易发生。老年人多有高血压,一遇上寒冷天气,身体就适应不了,血压便随之增高,就有发生中风的危险。因此,需要及早预防,切勿掉以轻心。预防要做好几件事:一要防寒保暖,留意天气的变化,注意添衣保暖勿受凉;二要适当补充营养,增强体质;三要做好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的防治,已有此病者要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
立冬过后,银屑病、皮炎、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疾病进入高发季。据专家介绍,冬季干冷、多风的天气,容易使人体肌肤干燥缺水、机体内环境失衡,皮肤受刺激很容易发病。提醒广大市民,皮肤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当及时就医,别随便抹药,以免引起病情恶化。
立冬要多关注这些器官
1、血管
遇冷收缩易变脆。血管本身也遵从“冷缩热胀”的原理,夏季炎热血管扩张,冬季寒冷血压下降。气候变化时,血压波动性增大,容易导致脑出血、脑梗死等。特别是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冬季比夏季更难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最好在入冬时做个血压监测,根据情况调整用药量。
2、心脏
最怕温差大。心脏就像人体的发电机,到了冬天,为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得加倍努力工作。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护好头部、手部、脚部。外出时要戴手套、帽子、围巾,穿大衣,睡前用热水泡泡脚,夜间上卫生间时要穿上衣服,洗澡时先放热水,等水温合适后再脱衣服。
3、肺
早晨雾气最伤肺。冬季寒冷、干燥的空气,都要经过肺进入体内。此时不加以保护,容易诱发咳嗽等一些呼吸道疾病,还非常容易落下病根,导致来年复发。此时要格外注意养肺,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发生。
4、胃
冬季代谢会变慢。冬季是脾胃病的高发期。天气变冷,胃本身也会有些倦怠,如果食用过冷、过生、过硬的食物会给胃带来额外的负担。此外,冬季人体的代谢变慢,如果此时过度进补,比如吃太多难以消化的大鱼大肉和补品,也容易把胃累坏。因此,从饮食上来说,冬季要多吃温软、易于消化的食物,并尽量做到少食多餐。
5、耳朵
耳朵经常暴露在外,除了耳垂部分有脂肪组织能保温外,其余部分只有较薄的皮肤包着软骨,所以是五官中比较“怕冷”的器官。冬天如果保护不好,耳朵容易长冻疮。低温天气外出时,可以带上帽子或护耳。
6、鼻子
冬天是慢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的高发期,特别是立冬之后的“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影响许多人生活的“大麻烦”。专家建议,每天早上以及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或者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另外,由于冬季鼻黏膜直接接触冷空气,其黏液分泌减少,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加上冬季多雾霾,外出时应尽量带口罩防霾。
7、足部
中医认为,“诸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经常保持双足的适当温度可以预防疾病从脚底入侵。因此,在冬季保持足部的温度很重要,也可适当足浴来起到驱寒的作用。足浴跟热水洗脚不一样,水温最好在40℃左右,每次浸泡20-30分钟,泡足后,可以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
8、颈椎
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如风池穴、肩井穴。秋冬风大天凉,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立冬以后,外出时最好穿立领装,或者戴围巾,这样不但能挡住寒风,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好处。
- 上一篇:立冬养生 推荐5类养生食物
- 下一篇:立冬节气过后 饮食养生记住3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