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的由来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最新睡眠调查结果,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失眠发生率。医学研究表明,偶尔失眠会造成第二天疲倦和动作不协调,长期失眠则会带来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出现障碍和工作力不从心等后果。
总而言之,"世界睡眠日"的目的是要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提醒我们要关注睡眠健康及质量。关注睡眠质量就是关注生活质量,关注睡眠就是关注健康。
科学睡眠与养生之道:天时、地利、人和
何为"天时"?
从养生角度讲睡眠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春夏"晚睡早起",秋冬"早睡晚起"。正常睡眠时间:成人每天8小时左右;青少年每天9.5小时;老年人5--7小时;体弱者适当增量。并不是睡的越多越好。除了睡眠长度,入睡时间和睡眠质量同样重要。
关于"地利"
卧室尽可能是一个静谧、幽暗的环境,并要有合适的通风与湿度。但是睡眠时不要当风,更不可睡在潮湿的地方。
床头的摆放也是很讲究的。最好采取南北方向睡眠,这样体内气血运行方向与地球磁力线方向一致,体内生物分子就会顺这一走向定向排列,使气血畅通,脑细胞代谢率降低,热量消量减少,一觉醒来就会心清气爽。
"人和"更重要
人和的关键就是看你自己对待睡眠的态度了。如果能从自己的生活起居、饮食劳作、情绪变化等各个方面坚持不断调整自己,好的睡眠质量一定会带给你健康的体魄。
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睡眠障碍已经烦扰了一大部分人群。中医如何有效且无副作用调理睡眠?一起来来看看中医如何全方位调理。
中医调理:治失眠 重在养血气
失眠,在中医古代文献里被称为"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失眠的诱发原因和症状各不相同,在中医里,不同的症状有不同的治疗方法。通常失眠主要有五大诱发因素,即精神心理因素(约占50%)、疾病因素(约占20%)、环境因素(约占5%)、药物和体质因素等。
许多人笼统认为,失眠是指晚上睡不着,但实际上睡不着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中医将其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脾胃失和型。夜间睡不安稳,时睡时醒,多梦,同时感到口腻、口淡,有厌食,胃脘不适,大便不成形等症。
治疗原则主要是和胃健脾安神。
二是心肝火旺型。这类人常彻夜不眠,兼见头胀、目赤、口干苦、心烦易急躁、大便干结、小便红赤等症。
治疗原则主要是清热泻火安神。
三是营气不足型。这类人常常睡眠不安,通宵似睡非睡,常有噩梦,白天精神不振,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可伴心慌等症。
治疗原则,主要以益精养血安神为主,可服用安神定志丸、参松养心胶囊等中成药,饮食上多吃一些补血的东西,如大枣、阿胶等。
四是肝郁气滞型。临床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夜晚卧床,辗转难眠,日间精神抑郁,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腹胀,嗳气频作等症。
此类人在治疗上主要是疏肝解郁安神,还要注意调养精神,消除顾虑以及紧张情绪。
五是营血蕴热型。这类人表现为早醒,醒后再迷迷糊糊至天亮,常伴有咽干少津,五心烦热,面颊有痤疮盗汗,或有手足震颤等症。
治疗原则是清营凉血宁神。可以按摩内关、神门、四神聪、后溪等穴位。
总之,治疗失眠病症要注重辨证论治,中医治失眠的方法包括药物、推拿、针灸、食疗等,而推拿和针灸与穴位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为大家一一解析。
穴位按摩法治疗失眠:
1、耳后的完骨穴
神经兴奋无法入眠时,刺激穴道相当有效。特别是压位于头后侧的完骨穴,可调整自律神经,具有诱睡之效。
触摸耳垂后方,有一突出的小骨--乳突,从乳突下端沿后缘往上触摸,可摸到一浅洼,一压,会有震动之感的地方就是完骨穴。用两手的大拇指仔细揉压左右两边的完骨穴,不知不觉间,就会想睡。
2、脚底的失眠穴
脚底下有一个称为"失眠穴"的特效穴道。此穴即为"取回失去的睡眠"之意,无法入眠时刺激它,非常有效。失眠穴在脚后跟的中央,称为百敲穴,可以拳头捶击刺激,轻轻的来回只要敲100次此穴,就可以安然入睡,故而得此名。
3、其它对缓解失眠有帮助的穴位:
印堂穴:此穴位于两眉正中处。用拇指推摩印堂穴2~3分钟。
足三里穴:此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两筋中间。用左右手指分别按揉左、右腿足三里穴3~5分钟。"足三里"是治疗神经衰弱的穴道。指压此处能使自身血液顺畅,情绪稳定,消除疲劳,治疗神经衰弱的效果非常显着。
三阴交穴:此穴位于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处。用左手大拇指按揉右脚三阴交穴,再用右手大拇指按揉左脚三阴交穴各3分钟。
涌泉穴:此穴位于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处。用左右手分别按摩左右涌泉穴各100次。
膻中穴: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处。
风池穴:颈后枕骨下与乳突一缘相平,项肌隆起外侧缘凹陷处。
按摩时机与按摩方法:
晚上临睡前。按摩部位:头面部、颈后、肩背部等处由上至下普遍性地轻轻按揉,在有酸胀痛感的地方(即穴位)重点多揉一会,注意放松精神和呼吸。可根据上述穴位,有针对性地按摩。在按摩同时用热水泡脚效果会更好。按摩完毕、擦脚上床。
指按法:坐姿,用两手中指重叠,按住穴位,呼气并数1、2,渐渐用力,数3时强按穴位,吸气并数4、5、6,身体放松。
注意:不宜用力过猛。
指擦法:坐姿,两手中指重叠,在穴位上下5厘米左右,从上至下,呼气并慢慢擦揉。
指按法一次,指擦法一次,即一回,重复动作3-6回。
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
针灸疗法是目前疗效较好的一种非药物性治疗方案。无毒性、副作用少,易被患者接受,且不会导致成瘾性,特别对原发性失眠症疗效尤佳。针灸治疗失眠,其特色是辨证论冶,调节阴阳,治病求本,急则治标,要以治本为主。
1.基本治疗
治法 调理蹻脉,安神利眠。以手厥阴经、督脉穴和八脉交会穴为主。
主穴 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配穴肝火扰心者,加行间、侠溪;
痰热内扰者,加丰隆、内庭、曲池;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心肾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
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内关;
脾胃不和者,加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
操作神门、印堂、四神聪,用平补平泻法;对于较重的不寐患者,四神聪可留针过夜;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
提醒:针灸治疗须找资深中医施治,请勿盲目从医。
中药治疗失眠症:
服用安眠药会产生依赖性、成瘾性,对肝、脑以及造血系统还有不良作用,易发生药物中毒反应,安眠药还打乱了睡眠周期节律,影响脑力恢复。所以安眠药偶尔服、短期用较好。因此,失眠还须选择中药调理治疗。
历代中医在运用中药治疗失眠时,十分讲究辨证用药,因此也就诞生了很多的治疗失眠的经典方剂。下面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常用的方剂。
中药治失眠之酸枣仁汤 酸枣仁15g,茯苓12g,知母10g,川芎9g,甘草4g。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虚烦不眠症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夜间盗汗,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水煎服即可。
睡眠惊醒,心悸梦多,舌淡,脉弦细者,加龙齿20g,人参10g;
心烦较甚者,加川连6g,栀子8g;盗汗者,加五味子8g,浮小麦12g,煅牡蛎20g。
现代运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等,属肝血不足,心神不安者。
本方中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神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清热;川芎调气疏肝;生甘草清热和中,是中药治失眠的经典名方。
中药治失眠之归脾汤 对于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能再次入睡,以及伴有心悸健忘、面色萎黄、神疲食少、头晕、肢体困乏、腹胀、大便不爽、舌淡苔薄白等症状的失眠患者,可以服用"归脾汤"进行治疗。
其基本方为:太子参15克、白术15克、黄芪12克、当归12克、远志12克、茯苓15克、酸枣仁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枳壳9克、生大黄3克、甘草3克。
交泰丸:由于经常饮酒、嗜食肥甘厚味之品,出现心烦焦虑、难于入眠、心悸多梦、烦渴欲饮、大便不爽或干结、舌红苔少或黄腻等症状的失眠患者,可以用"交泰丸"治疗。
其基本方为:黄连6克、肉桂3克、川芎6克、知母12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酸枣仁15克、柏子仁3克、生地15克、当归12克、陈皮12克、生大黄3克、甘草6克。
丹栀逍遥散:因各种琐事烦劳而引起的情志不遂、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情绪不稳则失眠加重等症状者,可用"丹栀逍遥散"治疗。
其基本方为:丹皮12克、栀子12克、柴胡12克、白芍1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茯苓和茯神各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夜交藤15克、合欢皮12克、郁金12克、生大黄3克、甘草3克。
对服用汤剂不方便的患者,还可根据病情选用以下中成药口服。
(1)安定,2.5-5毫克,睡前服。
(2)速可眠,0.1-0.2克,睡前服。(适合不易入睡者)。
(3)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2-3次,温水吞服。用于气虚乏力,精神疲倦、舌边齿印、胃口差者。
(4)百乐眠、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用于肝郁阴虚型失眠症,症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 不眠、头晕乏力、烦躁易怒、心悸不安等。 口服,一次4粒,一日2次,14天为一疗程。
(5)乌灵胶囊,补肾健脑,养心安神。用于神经衰弱的心肾不交证。症见失眠、健忘、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脉细或沉无力等。 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6)刺五加脑灵液,健脾补肾,宁心安神。用于心脾两虚、脾肾不足所致的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健忘.倦怠乏力,食欲不振。 口服,一次10毫升,一日2次。
(7)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2-3次,温水吞服。用于舌苔厚腻、心烦易怒、小便黄红者。
(8)礞石滚痰丸,每次2克,每日3次,温水吞服。用于喜食油腻、酒、糖而引起的湿热内生、舌苔厚黄、大便硬结、胸口闷胀、梦多而梦景奇怪者。
(9)安神补心丸,每次15粒,每日3次,温水吞服。
(10)养血安神糖浆,每次1-2匙,每日3次。
- 上一篇:中医辨症施治9种癌痛
- 下一篇:桂林西瓜霜可治宫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