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拼音名】Hónɡ Nán Pí
【英文名】Root-bark of Red Nanmu,Red Nanmu, Common Machilus, Thunberg Namu
【来源】
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红楠的根皮、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Et Zucc.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取根皮或树皮,刮去栓皮,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红楠,常绿乔木,高达16m。初时树皮灰白色,平滑,渐变为棕灰色;侧枝粗壮,小枝无毛。叶互生,革质,倒卵形或椭圆形,长6-10cm,宽2-4cm,先端尾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1-2cm,常红色。圆锥花序腋生,具长总花梗;花被片6,狭长圆形,长5-7mm;能育雄蕊9,花药4室,第三轮雄蕊的花药外向瓣裂。浆果球形,熟时蓝黑色,直径约10mm,基部具外反的宿存花被。花期5-6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于山地阔叶混交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份】树皮含鞣质0.48%,树脂12.38%,橡胶0.688%,多量粘液质。根含苄基异喹啉生物碱:N-去甲亚姜罂粟碱(N-Norarmepavine)和牛心果碱(Reticuline)。心材含廿四烷酸(Lignoceric acid)、槲皮素、dl-儿茶精(dl-Catechol)等。叶含粘液质是多糖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其粘多糖部分的组成成分是阿拉伯糖、木糖、鼠李糖、半乳糖、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叶和小枝含肉豆蔻酸等。
【性味】辛;苦;温
【归经】脾;肝;胃经
【功能主治】温中顺气;舒经活血;消肿止痛。主呕吐腹泻;小儿吐乳;胃呆食少;扭挫伤;转筋;足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
【注意】孕妇禁服
【各家论述】《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扭挫伤筋,根或树皮加食盐捣烂敷;治吐泻不止,树皮煎水服;治转筋足肿,树皮煎汤熏洗。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 上一篇:钩藤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大叶贯众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