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3样:滋养身心,解暑祛热
1. 苦瓜——清心降火,苦尽甘来
大暑时节,气温高升,人体易生内热,苦瓜便成了餐桌上的常客。苦瓜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明目败火的功效,能有效缓解因高温引起的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症状。无论是凉拌苦瓜、苦瓜炒蛋还是苦瓜排骨汤,都能让人在品尝到一丝丝苦意后,感受到由内而外的清凉与舒适,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解暑良药。
2. 绿豆汤——消暑解渴,利尿排毒
绿豆,作为夏季解暑的佳品,其性凉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的作用。大暑之际,一碗冰镇的绿豆汤,不仅能迅速降低体温,缓解暑热带来的不适,还能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保持身体的清爽与健康。绿豆汤的制作简单,只需将绿豆洗净后加水煮烂,加入适量冰糖或蜂蜜调味即可,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消暑饮品。
3. 莲藕——生津止渴,健脾开胃
莲藕,生食清脆爽口,熟食软糯香甜,是大暑时节不可多得的美食。莲藕性凉味甘,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健脾开胃的功效。在大暑期间,适量食用莲藕,既能补充因出汗过多而流失的水分和营养,又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是夏季调养身体的佳品。无论是凉拌藕片、莲藕排骨汤还是莲藕糯米粥,都能让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感受到夏日的清凉与惬意。
二、忌1事:贪凉过度,损伤阳气
大暑时节,虽然酷热难耐,但贪凉过度却是大忌。古人认为,夏季阳气外浮,人体内部相对虚寒,若此时过度贪凉,如长时间吹空调、喝冰镇饮料、洗冷水澡等,不仅容易引发感冒、腹泻等疾病,还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免疫力下降,影响秋冬季节的健康。
因此,大暑时节应注意适度降温,避免直接暴露于强烈的阳光下,同时保持室内通风,利用自然风或风扇来降低室内温度。在饮食上,也应避免过多食用生冷食物,尽量选择温热或常温的食物,以保护脾胃功能,维持体内阳气的平衡。此外,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晨练、散步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也是大暑时节养生的重要一环。
三、大暑节气的习俗和传统
大暑节气,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不仅气候特征显著,还伴随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下是大暑节气的一些其他习俗和传统:
1.饮食习俗
吃荔枝:在福建莆田等地,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的习俗,称为“过大暑”。民间传说大暑这一天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荔枝富含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滋补身体的功效。人们通常会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待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被认为最惬意、最滋补。
吃仙草: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具有神奇的消暑功效。人们会将仙草的茎叶晒干后做成烧仙草或凉粉,作为消暑的甜品食用。
喝暑羊:在山东鲁南地区,特别是沂蒙山区和鲁西南地区,大暑时节有“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羊肉汤汤质优美、营养丰富,具有健腺益气、温补肾阳的功效,成为农闲时期人们饭桌上的一道滋补美味。这一天,家家户户还会邀请嫁出去的闺女和结了婚的儿子回家团聚,共同品尝羊肉汤,热闹非凡。
吃凤梨:大暑期间,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而且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因此也被用作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吃童子鸡:湘中、湘北地区有大暑吃童子鸡的传统。童子鸡是指还未会打鸣或饲育期在三个月内的小公鸡,其体内含有一定的生长激素,对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都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2.生活习俗
饮伏茶:从古至今,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饮伏茶的习俗。伏茶是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具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这一习俗在温州等地至今仍被保留。
晒伏姜:晒伏姜是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的习俗。三伏天时,人们会将生姜切片或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烧伏香:大暑节气时,有些地方的人们会前往庙宇烧伏香,祈求风调雨顺、避暑平安。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祈求。(来源:百家号)
送“大暑船”:在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的一些渔村,大暑时节有送“大暑船”的传统习俗。人们会建造一艘精美的船只并装载各种祭品,举行盛大的仪式将其放入江中或海中,寓意送走暑气、祈求平安。送“大暑船”时还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3.其他习俗
斗蟋蟀: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这一习俗不仅增添了夏日的乐趣,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观察与利用。
吃米糟:在福建莆田等地,大暑时节还有吃米糟的习俗。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而成,到大暑那天会将其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据说可以“大补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