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健康网 > 中医 > 中医养生 > 小儿益智 > 正文

秋天来了 宝宝怎么进补?

2009-09-16 09:58来源:99健康网

导语
宝宝到了秋季也要好好进补了,为什么呢?夏季的炎热让宝宝消化不良,体质下降等,现在秋天到了,不但要好好调节到良好状态,还要为冬天做好准备。来听听中医的建议吧。

秋天小孩进补吃什么 秋天进补 宝宝进补吃什么

  中国民间有“贴秋膘”一说,人体在夏季因为缺觉、出汗、食欲不高等原因,引起身体消瘦,体质下降,尤其是宝宝,因此立秋后要把身体亏欠的,通过食疗补起来。但你知道怎么科学地“贴秋膘”吗?

  其实贴秋膘并不是简单的“以肉补肉”,而是把夏天缺的营养补回来,增加身体的抵抗力,为即将到来的寒冬作准备。如今人们的餐桌上并不缺肉,科学调理饮食才是最重要。

  如何给孩子科学“贴秋膘”

  一般说来,所谓的“补”,就是补充缺少的营养素,如果不缺就不需要补。譬如人体缺水了,白开水就是补药;低血糖了,白糖就是补药。

  如果什么也不缺,补了也没用,补得过多反而会引起不良反应。譬如衣服破了,贴上一块补丁正好,如果是一件新衣服,硬要贴上一块补丁,反而不好看了。

  给宝宝贴秋膘的三大主题

  秋季给宝宝吃点好的为还债

  还什么债呢?营养债呗。不妨回顾一下炎炎夏日那接近40℃的高温,宝宝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成了家常便饭,因而精神不振、情绪不宁,发育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令人吃惊。有详细的调查资料证明,九月份儿童的血色素普遍低于五月份,身高、体重的增长速度与幅度也处于一年中的低谷。随着夏秋交替,气候日渐凉爽,宝宝一扫炎夏的烦闷,机体功能逐渐恢复,食欲也自动调节到良好状态,所以,偿还夏季所欠“营养债”的黄金时间到啦。

  “还债”主要从营养供给的质与量这2个方面着手,即在适度增加食物的品种与数量的基础上,优先安排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等产能营养素的食物。以1~3岁宝宝为例,每天摄入的饮食大致为谷物100~150克(包括强化米粉)、猪瘦肉或鱼50克、动物肝100克、豆类50克、蔬菜200克、水果50克、奶制品250克、植物油20克。

  当然,并不是说每天都要安排这么多种类的食物,但应在一周内满足上述每种食物7天量之总和,如猪瘦肉或鱼350克、动物肝700克等。同时,可将南瓜、莲藕、胡萝卜、梨、红枣等应季美食列入食谱,为宝宝的秋季餐桌增色添彩。

  秋季给宝宝补补为冬天准备

  冬季即将来临,而严寒的冬天则是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对宝宝的威胁相当大。如果能在秋季强化三餐,提升机体免疫系统的水平,建立起一道抗御呼吸道感染的营养屏障,就能保护宝宝平安度过一年中最寒冷的几个月,自然是美事一桩。

  因此,从备战冬季的视角看,宝宝的食谱中应有足量的充实免疫系统实力的养分,以下几种尤为重要:

  蛋白质:体内免疫防御功能的物质基础,包括抗体在内的诸多抗病物质本身就是蛋白质。

  建议食物:鱼类、禽类、豆类。

  核苷酸:不仅是人体内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及核糖核酸(RNA)的组成成分,还是体内不可缺少的能量“供应商”,对增强免疫力大有助益。

  建议食物:鱼、肉、海鲜、豆类。

  锌、铁、硒等矿物元素:锌能直接抑制病毒增殖,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尤其是吞噬细胞的力量强悍;铁在维持淋巴细胞的数量、质量以及吞噬细胞功能方面不可或缺;硒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免疫细胞中,可全面提升宝宝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建议食物:畜禽血、黑木耳、动物肝、海产品、硒蛋、富硒蘑菇。

  维生素A:增强呼吸道黏膜的抗病能力。

  建议食物:动物肝、胡萝卜、柑橘、南瓜。

  维生素C:能将食物内蛋白质中的胱氨酸还原成半胱氨酸,而半胱氨酸乃是人体免疫大军中的重要成员——抗体合成的重要物质。英国科学家发现,维生素C与富含铜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豆类、芝麻等)同食,可有效地抵抗流感病毒的侵袭。

  建议食物:猕猴桃、鲜枣、绿叶蔬菜。

  维生素D:医学研究显示,每天只需0.09毫克维生素D,就可使宝宝的免疫力增强1倍。

  建议食物:动物肝肾、黄绿色蔬菜、蛋黄。

  秋季进补中医说

  秋季进补要多吃能够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甘蔗、梨、藕、芝麻、饴糖、杏脯、豆浆、萝卜、橄榄、乌骨鸡、以及胡桃粥、花生粥等凉润食品。少吃葱、姜、蒜、胡椒、肉桂、蔻仁等辛辣食物,可多吃一些略带酸味的水果,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柚子、山楂等。

  初秋时节仍然是湿热交蒸之时,如果能吃些药粥,对健身很有帮助。

  秋季宝宝要吃清润去燥食物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受够了炎夏暑热之苦的宝宝正待一舒身心,却又出现了新的麻烦:轻者口燥咽干、嘴唇干裂、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手足心热;重者头痛少汗、咳嗽无痰、流鼻血等。原来,立秋之后逐渐转凉,空气湿度下降,水气减少,一天中的最小相对湿度常常低于10%,蒸发速度加快,干燥度增大,“燥邪”乘机而入,伤肺、伤阴、伤津。

  相比大人来说,宝宝各项器官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对气候的变化更为敏感,因而更容易出状况。就说鼻子吧,黏膜娇嫩,血管丰富且脆弱,“燥邪”导致鼻腔干燥、血管破裂,怎能不流鼻血?至于咽、喉以及气管,同样难逃“燥邪之劫”,以致咽干喉燥、干咳声声,甚至诱发支气管炎。中医学称之为“秋燥症”。显然,帮助宝宝抗御“秋燥”便成了秋季喂养的又一个主题。

  抗燥措施主要是在坚持平衡膳食的前提下,适当向养阴、生津、性味甘润的食品倾斜。具体说来,一是清热祛燥的粗粮杂豆类,如麦片、黄小米、玉米、绿豆、白芸豆等;二是应季的蔬果类,如萝卜、绿叶蔬菜、芋头、南瓜、黄瓜、梨、柿子、葡萄、柑橘、大枣、荸荠等;三是滋阴润燥的荤食类,如鸭肉、河鱼、河虾等。

  “秋膘”如何贴

  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

  最近国内大规模的营养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除了个别地区以外,蛋白质缺乏已经非常少见,但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相当普遍。宝宝新陈代谢比较旺盛,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量比成人相对要多,加上在夏天,气候炎热,宝宝的食欲往往较差,也更容易缺乏。

  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症状

  一开始,症状往往十分模糊。宝宝常常感到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抵抗力低,热不得、冷不得、饱不得、饿不得、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感冒等。

  当疾病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各种特异性的表现。实际上确实有不少宝宝常常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这和中医所说的“虚症”有很多相似之处,各项检查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或者处于正常值的边缘。

  小剂量均衡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如果服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进行小剂量均衡性地补充,既不会造成过量中毒,也不会漏掉某种营养素,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采用食补或者中医辨证

  中医认为,初秋之际,由于受到夏季炎热的影响,气候刚烈肃杀,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症状;晚秋之时,由于临近冬天,寒气渐生,又容易受凉。

标签阅读:
宝宝
  • 女人皮肤全身发黄是什么原因

    这种情况需要先完善肝部检查,包括肝炎病毒谱,肝胆脾彩超,肝脏功能和血常规,贫血方面主要查血常规还有贫血三项,如果都没问题的话可以补充多元维生素,加上归脾丸口服。

  • 手气会不会蔓延到全身各处

    虽然有传染性但是用过药之后传染力会明显下降,经过治疗治愈之后就不再有传染性,常用的治疗手气的药物有盐酸特比奈芬乳膏,酮康唑乳膏,或是部分中药比如复方酮康唑软膏等。

  • 地屈孕酮片吃完会腰酸吗

    治疗可以改变不良姿势、避免久坐久站、避免长时间一个姿势过久,局部可以做做热敷理疗,如果痛的严重,可以口服布洛芬或塞来昔布胶囊治疗。

  • 停经多久开始补雌激素

    雌激素常用补佳乐,检查明确的情况下就可以开始服用戊酸雌二醇片了,再后半段加上黄体酮一起服用,效果更好

  • 外阴痒会传染头皮痒吗

    这种情况可以口服抗真菌的药物比如氟康唑片或是伊曲康唑胶囊,外阴这里用红核妇洁洗液清洗,头皮用复方酮康唑发用洗剂洗头。

  • 较重闭合性跌打损伤怎么办

    多休息,不要过度活动,可以药物治疗,局部 热敷,一般可以逐渐恢复,不要着急。

  • 在部队里得了甲沟炎

    这个病可以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进行治疗,比如红霉素软膏或者是莫匹罗星软膏,疼痛明显的话加上口服的抗生素比如头孢克肟片。如果反复发作而且没有好的缓解办法可以把指甲给拔掉。

  • 咯血病人禁用哪种止咳药

    如果出现咳血要及时就医治疗,检查一下原因,如果咳血不要选用镇静或者有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

Q胃痛呕吐怎么快速缓解

邹玲婷主治医师

A

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贪吃凉食凉饮,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少吃油腻过大的食物和油炸食品。可以服用一些铝碳酸镁片,多潘立酮片。热敷一下腹部。...[详细]

Q止点性跟腱炎的治疗

王富主治医师

A

这样的情况可以到当地医院的骨科就诊治疗。建议你可以先考虑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局部热敷或者是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配合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比如说双氯芬酸钠或者是布洛芬胶囊来看看效果。如果不理想的话,再考虑到医院就诊治疗就可以了。...[详细]

Q治疗灰指甲最好的外用药

刘静副主任医师

A

如果灰指甲比较少你可以先外用复方聚维酮碘搽剂治疗,但如果长的太多,或是亮甲治疗效果不好,你可以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或是盐酸特比奈芬片治疗。...[详细]

Q脚后跟长骨刺吃什么钙片好

王富主治医师

A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限制过多的走路以及跑跳,爬山等活动,尽量的穿宽松,舒适,柔软的厚底鞋子,避免鞋底过硬过薄,晚上可以多用热水泡脚,这样的处理一般可以有效的预防症状的发作。...[详细]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