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健康网 > 中医 > 中医养生 > 养生有道 > 正文

中医养生 到底科不科学?

2009-08-26 13:50来源:99健康网

导语
  中医学是一门医学科学,而且具有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是体现中国特色的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但在讲解的过程中,应紧扣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知识,不能随心所欲,即便是强调某一理论同样不能失了“整体”的考虑。

  垃圾“知识”要清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程伟: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此话不假。看看如今,因为老百姓有了养生保健的愿望,所以不管书籍,还是电视节目,只要能打着中医保健的旗号,就会变得好卖、有市场。可是,如此“红火”的景象,却有令人忧心的一面。

可以毫不讳言地说,现在所谓畅销书、热门电视节目中宣讲的中医保健内容可谓混乱不堪。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冒牌专家大行其道。一些所谓专家甚至根本就没真正受过严格的医学训练,没有真正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中医药学的了解处于一个很肤浅的层面上。他们有些人是把古籍中的某些观点不加分析地任意发挥,有些人则是对某种生命现象乃至疾病表现做出一些缺乏科学依据的解说,甚至全无根据地信口开河。

比如,现在有关“手纹辨病”的书很畅销,但有几家中、西医院里有手纹辨病的医生呢?手纹辨病之类问题不是不可以研究,但万不能没有根据地盲从迷信。这不单单是降低了中医科学严谨性的问题,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主流,甚至连非主流都算不上,而只是挂着中医的招牌。实际上,古籍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主要是一些核心内容,那些非常边缘的部分恰恰是被否定中医的人揪住不放的已经死去的枝节。如果大肆宣传实在是授人以柄,自毁长城,贻害社会。这种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有害于公众的健康理念,有害于中医形象,也有害于各类媒体的形象。

时下这种普及中医知识的形式,对关心健康的老百姓来说,是喜忧参半,甚至可能弊大于利;而对中医学本身来说,也可能带来不小的副作用。搞不好,“有意无意的骗子”的帽子又会被扣回到中医头上。对于本应致力于科普教育的媒体来说,如在选择专家问题上失去了判断能力,仅以市场取向炒作“名人”吸引公众,也是有悖于自己的社会责任的。何况,我们的媒体具有某种垄断地位,“大牌”的媒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官方的立场,如果成了某种“合谋”的工具,真是可悲。

总之,现在中医保健类书籍、节目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应当改变;蒙昧主义的垃圾“知识”需要清理;真正的专家、学者和各类媒体要高度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并努力把古朴的中医道理的精华化作平实的百姓语言;在中国普及科学,提倡讲逻辑、重证据、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仍任重道远。

  都是经济利益闹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湖德:

知识创造财富,所以把自己的知识变成商品卖钱,没什么可落人话柄的。但错就错在,扯虎皮做大旗,用错的东西,误导了捧你场的人。尤其当这些知识会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的时候,就更让人难以容忍了。

我是一个专门研究养生学的人,已经30年了,而且编过《黄帝内经》大学教材,但至今,我只能说,《黄帝内经》里1/3的内容我敢直接讲,1/3的内容我只能看着书讲,另有1/3我不敢讲。为什么?因为《黄帝内经》太深太复杂,不是懂点古文就能参透的。同理,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学科,它也不是只要懂得一点中医知识的人,就能讲清楚的。反观现在市场上畅销的养生书和收视率很高的养生节目,很多都是自己简单总结了一些相关内容,就到处讲。可能因为他们能说,会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所以获得了不少人的青睐,可这样不负责任的知识传播,对老百姓却不是个好事。

在这个混乱的养生保健宣传市场上,如果说专家是演员,那么,他们背后的媒体就是推手。出版社为了销售量,电视台为了收视率,一门心思只考虑怎么样能让老百姓爱看、想看,却忽视甚至刻意回避内容的科学性,随便找个所谓专家当“万金油”,这不能不说是老百姓的一种悲哀。

  其实,随着人们追求健康愿望的加深,本应该让预防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得到一次好的发展和普及,但现如今的混乱局面却不得不让人捏把汗。我认为,要规范这个市场,使其走上“正途”至少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即专家严格律己,媒体恪尽职守把好专家关。

  科普专家得培养

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郑志坚:

如今各种畅销的养生保健书,卖的最好的,却不是特别科学和严谨的,这种现状有些让人担心。

这样的书或节目受老百姓欢迎,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这些畅销书读起来没那么生涩,很容易懂,有的甚至还很有可读性。但科普读物存在的首要条件不是可读,而是科学。所以,作为一个科普工作者,就该“研究什么的说什么”。或者有人说,我涉猎很广,看了很多相关资料,为什么不能讲?现在不论中医还是西医,分科都非常细,“跨界”虽不是不可能,但没有临床实践,积累不够,还是底气不足,讲出来也是可信度不够。

当务之急是改变保健养生市场的混乱状态,而这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好消息是,现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已经行动起来。此外,还应该从医生的培养制度上予以调整,比如,将写科普文章记入学分,将大白话说医学知识作为医生每天必修的功课,以鼓励、促进更多真正的专家投入到科普工作中来。既然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培养出好医生,那么就同样能培养出好的科普专家。

  推广中医知识,专家很关键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

近两年,中医学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方面的知识,已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一点,不管是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做出的一系列推广活动,还是从中医保健与诊病疗疾的电视节目和科普书籍大量增加上,都可见一斑。

应该说,这些对老百姓了解中医、运用中医保健治病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有的电视节目和科普书籍中存在的问题也的确令人担忧:宣传的保健与诊病方法与中医的基本理论脱节,有的过分夸大保健效果,甚至某些宣传有猎奇、哗众取宠之嫌。如中医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但在个别书籍或电视节目的宣传中,却出现了片面强调以一诊代替四诊,且夸大一诊之说。此外,也有人对中医特有的概念进行随意篡改解释,这不仅令人费解,还会降低中医知识的严谨性。而诸如此类的现象,必然会给中医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在我看来,中医学是一门医学科学,而且具有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是体现中国特色的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宣传中医医学知识,尤其是涉及治病救人时,无论是科普书籍还是其他媒体宣传,首先都必须保证推广知识的是医生,而在讲解的过程中,应紧扣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知识,不能随心所欲,即便是强调某一理论同样不能失了“整体”的考虑。

当然,中医文化、知识的普及发展需要其他领域有识之士的参与,以取长补短。比如,探索如何将“难懂”的中医理论,变成生活中的语言,准确传达给老百姓等。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中医的科学发展,有利于更多的人科学了解中医、享受中医、发展中医。

  • 女人皮肤全身发黄是什么原因

    这种情况需要先完善肝部检查,包括肝炎病毒谱,肝胆脾彩超,肝脏功能和血常规,贫血方面主要查血常规还有贫血三项,如果都没问题的话可以补充多元维生素,加上归脾丸口服。

  • 手气会不会蔓延到全身各处

    虽然有传染性但是用过药之后传染力会明显下降,经过治疗治愈之后就不再有传染性,常用的治疗手气的药物有盐酸特比奈芬乳膏,酮康唑乳膏,或是部分中药比如复方酮康唑软膏等。

  • 地屈孕酮片吃完会腰酸吗

    治疗可以改变不良姿势、避免久坐久站、避免长时间一个姿势过久,局部可以做做热敷理疗,如果痛的严重,可以口服布洛芬或塞来昔布胶囊治疗。

  • 停经多久开始补雌激素

    雌激素常用补佳乐,检查明确的情况下就可以开始服用戊酸雌二醇片了,再后半段加上黄体酮一起服用,效果更好

  • 外阴痒会传染头皮痒吗

    这种情况可以口服抗真菌的药物比如氟康唑片或是伊曲康唑胶囊,外阴这里用红核妇洁洗液清洗,头皮用复方酮康唑发用洗剂洗头。

  • 较重闭合性跌打损伤怎么办

    多休息,不要过度活动,可以药物治疗,局部 热敷,一般可以逐渐恢复,不要着急。

  • 在部队里得了甲沟炎

    这个病可以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进行治疗,比如红霉素软膏或者是莫匹罗星软膏,疼痛明显的话加上口服的抗生素比如头孢克肟片。如果反复发作而且没有好的缓解办法可以把指甲给拔掉。

  • 咯血病人禁用哪种止咳药

    如果出现咳血要及时就医治疗,检查一下原因,如果咳血不要选用镇静或者有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

Q胃痛呕吐怎么快速缓解

邹玲婷主治医师

A

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贪吃凉食凉饮,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少吃油腻过大的食物和油炸食品。可以服用一些铝碳酸镁片,多潘立酮片。热敷一下腹部。...[详细]

Q止点性跟腱炎的治疗

王富主治医师

A

这样的情况可以到当地医院的骨科就诊治疗。建议你可以先考虑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局部热敷或者是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配合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比如说双氯芬酸钠或者是布洛芬胶囊来看看效果。如果不理想的话,再考虑到医院就诊治疗就可以了。...[详细]

Q治疗灰指甲最好的外用药

刘静副主任医师

A

如果灰指甲比较少你可以先外用复方聚维酮碘搽剂治疗,但如果长的太多,或是亮甲治疗效果不好,你可以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或是盐酸特比奈芬片治疗。...[详细]

Q脚后跟长骨刺吃什么钙片好

王富主治医师

A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限制过多的走路以及跑跳,爬山等活动,尽量的穿宽松,舒适,柔软的厚底鞋子,避免鞋底过硬过薄,晚上可以多用热水泡脚,这样的处理一般可以有效的预防症状的发作。...[详细]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