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健康网 > 中医 > 药膳食疗 > 药膳误区 > 正文
相克食物同食更营养

2012-07-14 10:33来源:99健康网

导语
食物的相生相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但是相克食物就真的不能一起食用吗?下面来看看研究的结果吧。

  水果与海鲜

  相克理由 海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物质,如果与含鞣酸较多的水果,如葡萄、山楂、石榴等同食,不仅会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而且易使海鲜中的钙质与鞣酸结合成一种不易消化的物质,引起胃部不适,使人出现腹痛、呕吐、恶心等症状。水果中富含的维生素C是烯醇式结构物质,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海鲜尤其是虾肉所含的砷是五价砷,遇到维生素C,就会还原为三价砷。五价砷无毒,而三价砷有剧毒。所以虾不要与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或者蔬菜同食。

  点评 维生素C还原五价砷为三价砷的氧化还原反应,在正常的化学反应条件下可以进行,但在胃肠内是否进行这种氧化还原反应尚无定论。

  柿子与螃蟹

  相克理由 柿子和螃蟹同食会导致中毒。因为柿子的涩味源于单宁,单宁会沉淀螃蟹中的蛋白质,混吃以后会导致蛋白质结块,不利于人体消化吸收。

  点评 如果柿子中的单宁会沉淀螃蟹中的蛋白质,那么,鱼、肉、蛋、奶中的蛋白质也会在单宁的作用下结块。这么说柿子与鱼、肉、蛋、奶也可能相克了。

  黄豆与猪肉

  相克理由 黄豆中植酸含量很高,其中60%~80%的磷是以植酸形式存在的。它常与蛋白质和矿物质元素形成复合物,而影响二者的可利用性,降低利用效率。多酚是豆类的抗营养因素之一,与蛋白质起作用,影响蛋白质的可溶性,降低其利用率。多酚还可与蛋白水解酶和淀粉酶起作用,影响消化,从而影响豆类本身和肉类蛋白质的吸收。

  豆类纤维素中的醛糖酸残基可与瘦肉、鱼类中的矿物质如钙、铁、锌等结合成螯合物,干扰或降低人体对这些元素的吸收。黄豆中含有胀气因子,人体不能消化这些因子。这些因子在肠道中由于细菌的作用,分解后产生大量气体,加上消化不良等因素,容易出现腹胀、便秘。所以,猪肉炖黄豆是饮食搭配的禁忌。

  点评 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含有植酸的食物不止黄豆一种,我们日常食用的面粉、大米中也含有植酸。从营养学的角度上看,蛋白质物种越远的,搭配后的营养价值越高,猪肉和黄豆搭配恰好符合这一原则。关于食用猪肉炖黄豆可引起腹胀的问题,单纯食用黄豆也可能引起,那么就不能判断这种情况下引起的腹胀是由于两者搭配不当引起的,还是由于黄豆本身所引起的。

  吃肉与喝茶

  相克理由 茶中大量鞣酸与蛋白质结合,生成具有收敛性的鞣酸蛋白质,使肠蠕动减慢,大便内的水分减少,从而延长粪便在肠道内的滞留时间。吃肉时喝茶既容易导致便秘,又增加有毒和致癌物质被人体吸收的可能性。

  点评 该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实际影响微乎其微。茶叶中鞣酸量较少,能在茶水中泡出的鞣酸就更少了,和人体每天摄入蛋白质的量相比,这些鞣酸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西藏和内蒙古牧区的牧民常饮酥油茶和奶茶,但他们并没有发生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需要提醒的是,胃肠消化功能较弱者,可以在饭后1~2小时再饮茶。

  南瓜与羊肉

  相克理由 同食难以消化。据《本草纲目》记载:“南瓜不可与羊肉同食,令人气壅。”理由是南瓜可补中益气,羊肉大热补虚,两补同进,会导致胸闷、腹胀等症状。

  点评 现代营养学家认为,南瓜加羊肉是个不错的搭配。羊肉蛋白质含量高,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南瓜的营养价值很高,尤其是胡萝卜素、糖类含量较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低,常吃可有效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及肝脏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

  牛肉与板栗

  相克理由 牛肉和板栗混在一起吃,易出现消化不良、呕吐等症状。

  点评 牛肉和板栗一起食用不但不相克,还有强身健体的功效。板栗属于坚果类,淀粉含量很高,并不像核桃、榛子、杏仁等坚果那样富含油脂,难以消化。同时,板栗还富含膳食纤维,营养价值很高。在秋冬季,板栗和牛肉一起炖着吃,对脾胃功能较弱的人来说非常适合,而健康人食用则能强身健体。不过食用时一定要控制量,比如进食牛肉每次不要超过2两,板栗六七粒即可。

  牛奶与果汁

  相克理由 牛奶和果汁兑在一起喝,牛奶中的蛋白质会与果汁中的果酸和维生素C相遇而凝固成块,影响消化吸收,而且还会使人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点评 牛奶中的蛋白质遇酸沉淀是很正常的事。胃酸比橘子汁要酸得多,如果遇酸沉淀就不吸收,牛奶岂不是没有被吸收的希望了?

  豆浆与鸡蛋

  相克理由 鸡蛋中的黏液性蛋白和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会产生一种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

  点评 大豆中确实存在胰蛋白酶抑制剂,它不仅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还可能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但是,胰蛋白酶抑制剂耐热性差,只要加热时间足够长,就会被破坏。

  任何食物中的蛋白质与人体需要的蛋白质之间,都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影响人体对食物中所含蛋白质的生物利用度。将不同来源的蛋白质混合食用,有助于产生蛋白质互补作用,使蛋白质利用率得到提高,从而减少了蛋白质被分解、代谢,也减少了含氮物质的产生,减轻肾脏负担,对身体十分有益。但也要注意,一些传统的相克食物不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不代表所有的传统相克食物不会对身体产生伤害,小编建议,还是尽量不要混合相克食物一起吃,但是不小心混合了也不要太惊慌,静观身体变化,如果出现了不良反应就应该马上就医了。

(责任编辑:实习廖颖萍)

标签阅读:
食物搭配
相克食物
  • 怀孕三个月后能同房吗

    怀孕期间比较特殊,如果身体上出现了其他的异常表现,最好到正规的医院就诊,避免自行的胡乱使用药物,防止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同时也要好好的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 一深一浅是怀孕吗

    如果随着怀孕时间的延长,第二条杠如果越来越深的话那可能是怀孕了,或者是没有明显的加深有可能是没有怀孕,也可能是生化妊娠,最好是到医院去查血中的绒毛膜促性激素,如果是升高了,那确定就是怀孕了,这是最准确的。注意休息,观察着看。

  • 白内障怎么引起的

    后天性的白内障原因多种多样,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即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与多因素相关,如老年人代谢缓慢发生退行性病变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日光长期照射;另外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都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相关;除此之外,外伤、药物等也可导致白内障。

  • 宝宝拉绿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建议平时给宝宝多喝一些温开水,并且要帮其做好腹部的保暖措施,也可以经常用热水袋帮助宝宝热敷肚子,能加快肠胃功能恢复速度,促使大便尽快恢复正常。每个宝宝的食欲都是不同的,因此平时要注意给宝宝按需喂奶,尽量保证宝宝吃饱喝足,以避免宝宝因为肚子饿而导致大便异常。

  • 感冒鼻子堵塞不通气怎么办

    也可以新医嘱口服通鼻利窍的药物来治疗。鼻子不通气感觉有一些堵塞感,同样可以进行适量的按摩能够起到效果,在治疗感冒期间还要注意自身的穿着,尽量处于保暖状态。

  • 我的胸部下垂加外扩,还严重缩水,身材都变了,很焦虑,怎么办呢?

    首先可以从减肥开始,少吃多餐,管住嘴迈开腿,每天坚持运动,锻炼到身体各个肢体,想要胸部饱满,可在进行胸部锻炼之后使用stwics恒负压美胸进行增胸,多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米饭,淀粉这些,还有?木瓜、猪脚等有利于脂肪生长的,保持自己的营养均衡。

  • 26岁营养不良胸部很平自卑怎么办?

    青春期的营养不良导致的发育不良会影响到胸部的变化,成年之后如果存在胸部扁平的情况除了在膳食营养上做补充外,可以适当尝试外界物理按摩手段,使用恒负压Stwics美胸仪进行保养,平时可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体状况。

  • 胸部干瘪没有弹性有点蔫皮现象,要怎么改善调整呢?

    如果在饮食上也无法得到缓解,那么可以尝试一些物理按摩手段来试着缓解,通过stwics等恒负压丰胸仪方式改善,刺激乳房细胞促进血液循环,让胸部呈现饱满,达到丰胸的效果。 如以上均无效果建议还是就医治疗。

Q我都42岁了,感觉自己胸型不好看,如何让胸部饱满挺拔?

林煌主任医师

A

对于出现以上问题的女性,建议在饮食上多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米饭,淀粉这些,还有木瓜、猪脚等有利于脂肪生长的。比如:木瓜、鱼、肉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牛奶,都有助于丰胸。黄豆、花生、杏仁、桃仁、芝麻等食物都能起到健胸的作用,但是要注意多吃。橘子、葡萄、柚子以及番茄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能防止胸部变形,可多吃点。芹菜、核桃、红 腰豆等含有维生素E的食物。在生活里可以使用如Stwics丝蜜思的丰胸仪仪器防止下垂,做到饮食和按摩双结合改善以上症状。...[详细]

Q17岁可以用丰胸仪吗?这类产品安全吗?

林煌主任医师

A

引起发育不良的原因有很多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先天性无卵巢、慢性营养不良、遗传等都会引起胸部的发育不良。日常在饮食上应多吃含有雌激素高的食物,注意营养的均衡,确保身体处在一个健康发育的状态。此外通过物理手段如按摩胸部促进血液循环,以增进胸部发育,也是可以的。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按摩产品如丝蜜思恒负压丰胸仪,配合做一些有助丰胸的运动到达丰胸目的。 最后要提及青春期女孩身体处于发育时期,不宜为追求瘦的身材而过度减肥,这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发育都是非常不利的。...[详细]

Q丰胸仪能让胸变丰挺吗?长期用留下的印子会不会消不掉?

林煌主任医师

A

这是由于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受力于皮肤表层产生的正常压痕,一般几个小时内就会消除,当设备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明显压痕但仅停留在皮肤表层,也会逐渐淡去,无需过度担心。...[详细]

Q指甲紫色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静副主任医师

A

甲下淤血不可除外。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可予口服复方芦丁片改善血管通透性。...[详细]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