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对于各种疾病,中医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命名。那么,在中医里,过敏性鼻炎究竟被称作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探寻过敏性鼻炎在中医世界里的“名字”。
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病名记载
鼻鼽:在中医典籍中,过敏性鼻炎主要被称为“鼻鼽”。“鼽”在古代文献中有相关解释,《素问·宣明五气论》中提到“五气所病……肺为咳,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素问·脉解篇》又云:“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这里的“鼻鼽”症状与现代医学中过敏性鼻炎的发作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表现颇为相似。
与其他病名的关联:除了“鼻鼽”外,中医里还有一些类似病症的记载,但与过敏性鼻炎也存在一定联系。比如“鼽嚏”,它强调了打喷嚏这一主要症状;还有“鼻流清涕”等表述,也能从侧面反映出过敏性鼻炎的部分症状特点。不过,“鼻鼽”是最为贴切和常用的中医病名来指代过敏性鼻炎。
中医对鼻鼽病因病机的认识
肺气虚寒: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当肺气虚弱,卫表不固时,风寒之邪容易侵袭鼻窍。就像《证治要诀·卷十·鼻病》中说:“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乌、附、干姜之属。”肺气不足,不能抵御外邪,就会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涕等症状,如同过敏性鼻炎发作时的表现。
脾气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运化失常,一方面不能为肺提供充足的气血,导致肺气也虚;另一方面,水湿代谢失常,聚湿生痰,上犯鼻窍,引发鼻鼽。正如《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所说:“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脾气虚的患者在过敏性鼻炎发作时,除了鼻部症状外,还可能伴有腹胀、便溏等消化系统症状。
肾阳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肾阳不足,温煦功能减弱,不能温养肺脾,使肺脾之气也虚,寒水上泛,鼻窍失于温养,从而出现鼻鼽症状。《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鼻证》中提到:“凡鼻鼽者,或由风寒,或由火邪,或由疟疾,或由肾虚,或由血虚,此证有寒有热,不可不辨。”肾阳不足的患者常表现为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等。
中医治疗鼻鼽的优势
整体调理:中医治疗鼻鼽强调整体观念,从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阴阳平衡入手。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方法,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减少过敏性鼻炎的发作次数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副作用小:与一些西药治疗相比,中医治疗使用的中药多为天然药材,经过合理配伍后,副作用相对较小。而且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也避免了药物对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潜在损害,更适合长期调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免费咨询。